经济日报一周5篇报道聚焦《中国制造2025》热点问题,都说啥(二)
2017-08-16
加快发展重点产业会否带来新的过剩?
◎ 企业扩大生产能力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完全是企业的自主选择。
◎ 《中国制造2025》本质上支持的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产品的创新性强,同质化程度低。因此,可以预计,即使各地存在一定程度的一哄而上的情况,但很难仅靠扶持就发展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也不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
为了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中国制造2025》提出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十大重点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国内外对此非常关注。有些国外机构和媒体质疑,这会带来新的产能过剩。对此,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明确回答,“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扩大生产是企业自主选择
《中国制造2025》发布以来,各地贯彻落实的积极性很高,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的热潮正在兴起。
“企业投资有关产业和技术完全是自主行为,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和营造产业发展环境。”李北光表示,我国发展有关产业和相关技术都符合WTO相关规则。以半导体产业为例,2014年发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就是一个指导性意见,旨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创新主体作用。
李北光认为,企业扩大生产能力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完全是企业的自主选择。比如,国内市场对半导体产品具有较大需求,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快速兴起,我国半导体市场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市场缺口较大。今年以来,存储器全球普遍缺货,华为等中国手机企业很难拿到现货,严重影响了生产经营,价格也大幅上涨了60%左右。国内相关企业从满足市场需求出发,不断扩大半导体生产能力,就是根据市场变化做出的自主选择。
“随着《中国制造2025》发布和实施,各地有了新的工作抓手,也有了努力的重点方向。但从各地落实《中国制造2025》情况来看,还是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产业雷同和重复建设苗头。”赛迪智库规划研究所所长乔标举例说,《中国制造2025》发布以后,不少省市相继发布了各自的行动纲要,其中有超过半数的省市提出要发展集成电路、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纳米材料、石墨烯等产业。“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不解决这一问题,很有可能出现新兴产业、高端产业低端化同质化竞争的局面”。
品牌效应化解产能过剩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可以说,《中国制造2025》的落实将有效带动供给侧经济结构调整,对提升质量品牌、解决产能过剩有着积极作用。”乔标分析说,《中国制造2025》实施两年来,我国制造业质量品牌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和成效。比如,产品实物质量不断提升,原材料、重大装备等领域部分产品质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咨询和诊断工作不断加强,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第三方认证有序推进。同时,通过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工作机制,在全行业树立了一大批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有了明显提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许召元认为,《中国制造2025》会促进一部分企业转型升级,会拓展目前中国制造的市场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因为容易产生严重产能过剩行业的一个普遍特征是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可以依靠价格竞争抢占市场。”许召元说,比如钢铁、水泥、玻璃,包括太能阳发电、风电等,这些产品总体来说差不多,只要价格够低就能有市场,企业就能运营,这些产品的质量和品牌不起太大的作用。
许召元认为,《中国制造2025》本质上支持的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产品的创新性强,同质化程度低,并不是光靠资金和人力支持就能有市场竞争力。因此,可以预计,即使各地存在一定程度的一哄而上的情况,但很难仅靠扶持就发展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也不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
形成差异化建设格局
《中国制造2025》在推进实施的过程中,避免出现新的产能过剩,形成各地区差异化建设格局显得尤为重要。
李北光介绍说,为了避免出现新的产能过剩,在充分征求地方意见的基础上,工信部研究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我们鼓励各地根据《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搭建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集群发展的平台,避免地方政府在产业化方面过多的扶持,充分让市场发挥作用。”李北光说,分省市指南会根据全国各省市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动态的调整,对于一些重复建设的问题也会起到比较好的引导作用。
事实上,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重复建设曾给各地带来资源浪费、建设土地浪费、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给地方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在《中国制造2025》实施过程中,各地要避免出现同质化,形成各地区的差异化发展。”乔标认为,各地要加强研究,找准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在“特色”和“优势”上做足文章,着力打造出几个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优势行业来,推动《中国制造2025》更好地科学落地。
比如,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是湖南的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液压件等关键零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导致企业利润大量流向外资零部件供应商。下一步,就要进一步聚焦资源和政策手段,着力克服产业升级发展的瓶颈制约,推动这些优势行业真正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
“《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的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引导、扶持下,会促进国家层面的战略领域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大力提升国家在十大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从根本上扭转原来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李北光表示,中国愿与全球领先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愿意积极参与全球产业技术和产品水平的提升,共同建设良好的产业生态体系,实现共赢。
中国制造靠什么实现“弯道超车”?
◎ 依靠十年的努力,如不出现重大事件,到2025年中国将跨入全球制造业第二方阵,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强国。
◎ 到2049年,中国争取进入制造业的第一方阵,也就是综合实力要接近甚至和美国并驾齐驱,在制造业主要领域成为创新的引领者,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位置,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最坚实的产业基础。
《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5年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这相当于什么位置?中国制造现在的世界排名又是第几?
“在世界制造业排名中,中国现在处于第三方阵,与第二方阵有较大差距,但在第三方阵中又遥遥领先。据中国工程院预测分析,到2025年中国将跨入第二方阵,即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回答说。
第三方阵的“领头羊”
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介绍,《中国制造2025》出台前,2013年至2014年,工信部联合中国工程院、国家质检总局联合组织开展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研究项目,有100多位院士专家参与了研究工作。研究报告为评价各国制造业综合发展水平,构建了由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等4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构成的制造业评价体系,将全球主要制造业国家分为三大阵营。
“我们用这18项指标对美国、德国、日本、中国、韩国、法国、英国、巴西、印度九国的制造业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结论是:美国综合实力遥遥领先,属于第一方阵;德国、日本紧随其后,属于第二方阵;中国、韩国、法国、英国处于第三方阵,中国在第三方阵中遥遥领先。”屈贤明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许召元介绍说,根据18个指标计算的各国综合指数显示,2012年美国的综合指数是156,日本和德国分别是121和111,中国是81。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到2016年,中国指数已达到90左右。
许召元表示,制造强国不是一个简单的指标,但有几个基本特征,就是规模够大,制造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处于全球价值链的较高端地位。目前我国在制造业规模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与第一和第二方阵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在质量效益方面,我国制造业拥有的知名品牌较少,劳动生产率低,销售利润率也较低;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我国的研发创新能力近年有很大提高,但与美、日、德等国仍有较大差距。
“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大而不强’,具体体现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基础薄弱、质量效益不高、信息化水平不高等五方面。”左世全说。
十年跨入第二方阵
屈贤明表示,中国工程院预测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综合指数约为120,接近日本、德国2014年的水平,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
“依靠十年的努力,如不出现重大事件,到2025年中国将跨入全球制造业第二方阵。我们分析预计,那时中国制造创新能力薄弱、基础能力薄弱、质量效益差等问题将基本解决,一批重要产业如通信设备、轨道交通装备、发电和输变电装备、家用电器、平板显示、工程机械等有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一大批产业将达到或十分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屈贤明说。
“2025年,中国要从目前的第三方阵迈入第二方阵,但还是第二方阵的较低水平。”许召元坦言,到时日、德制造业也会迈进一大步。但日、德毕竟已经过了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和这两国之间的差距会明显缩小。
第二方阵并非《中国制造2025》的最终目标。《中国制造2025》还对2035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中国制造业设立了远期目标: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许召元认为,这就是说到2035年,中国制造争取进入第二方阵的领军位置,和日本并驾齐驱,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强国。到2049年,中国争取进入制造业的第一方阵,也就是综合实力要接近甚至和美国并驾齐驱,在制造业主要领域成为创新的引领者,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位置,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最坚实的产业基础。
“2035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远期目标和2025是接续关系,是从追赶、并跑然后到领跑的关系。”左世全说。
发挥中国制造的独特优势
目前仍远远落后于美、日、德等国的中国制造,靠什么实现“弯道超车”?屈贤明列出了五条理由:第一,中国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中国家的强烈需求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第二,中国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世界最完善的产业体系;第三,中国企业普遍有危机感,转型升级的愿望非常强烈;第四,中国政府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路线,着力解决存在的短板;第五,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建设制造强国的需求相结合,给中国后来居上、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良好机遇。
据许召元介绍,中国已经是全球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2015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3.16万亿美元,比排名第二的美国增加值高出45.6%。“中国制造业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中国制造已经形成门类最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具备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条件。”屈贤明说。
屈贤明坦言,对于2025年中国制造迈向世界强国之路,最担忧的是两个问题,一是产品质量差的问题能否根治,二是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薄弱的问题能否彻底改观。
许召元也表示,与美、日、德等制造强国相比,中国制造存在不少短板,特别是在关键零部件和基础材料方面差距明显,不少行业的关键技术仍然掌握在这些发达国家手中,而这些关键性、基础性的材料和工艺需要依靠时间的积累、经验的积淀,很难短期内突破。
“要赶超发达国家,中国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许召元分析说,一是产业门类齐全,企业配套好,这是中国企业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最重要优势。近年来很多赴海外投资的企业都发现,国外虽然直接成本低,但很多配套不完善,综合成本还是国内有优势。二是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方面有较强的规模优势,而大数据是今后制造业发展的最宝贵资源之一。例如,目前世界前十个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基本是美国和中国公司,在这方面中国已经超越了日本和德国。三是在创新方面,中国拥有人才数量的优势,如果在教育质量和创新体制机制方面进一步完善,将成为中国追赶的另一个重要优势。
左世全表示,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我国以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为代表的IT企业在创新应用等方面与国际领军企业差距较小,部分领域甚至是并跑。同时,通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等五大工程的实施,以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全面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
加快发展重点产业会否带来新的过剩?
◎ 企业扩大生产能力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完全是企业的自主选择。
◎ 《中国制造2025》本质上支持的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产品的创新性强,同质化程度低。因此,可以预计,即使各地存在一定程度的一哄而上的情况,但很难仅靠扶持就发展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也不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
为了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重大需求,《中国制造2025》提出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十大重点领域进行重点突破,国内外对此非常关注。有些国外机构和媒体质疑,这会带来新的产能过剩。对此,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在接受《经济日报》记者采访时明确回答,“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扩大生产是企业自主选择
《中国制造2025》发布以来,各地贯彻落实的积极性很高,推动制造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发展的热潮正在兴起。
“企业投资有关产业和技术完全是自主行为,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和营造产业发展环境。”李北光表示,我国发展有关产业和相关技术都符合WTO相关规则。以半导体产业为例,2014年发布的《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就是一个指导性意见,旨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了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和创新主体作用。
李北光认为,企业扩大生产能力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完全是企业的自主选择。比如,国内市场对半导体产品具有较大需求,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快速兴起,我国半导体市场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市场缺口较大。今年以来,存储器全球普遍缺货,华为等中国手机企业很难拿到现货,严重影响了生产经营,价格也大幅上涨了60%左右。国内相关企业从满足市场需求出发,不断扩大半导体生产能力,就是根据市场变化做出的自主选择。
“随着《中国制造2025》发布和实施,各地有了新的工作抓手,也有了努力的重点方向。但从各地落实《中国制造2025》情况来看,还是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产业雷同和重复建设苗头。”赛迪智库规划研究所所长乔标举例说,《中国制造2025》发布以后,不少省市相继发布了各自的行动纲要,其中有超过半数的省市提出要发展集成电路、增材制造、工业机器人、纳米材料、石墨烯等产业。“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不解决这一问题,很有可能出现新兴产业、高端产业低端化同质化竞争的局面”。
品牌效应化解产能过剩
《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生命线,提升质量控制技术,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发展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
“可以说,《中国制造2025》的落实将有效带动供给侧经济结构调整,对提升质量品牌、解决产能过剩有着积极作用。”乔标分析说,《中国制造2025》实施两年来,我国制造业质量品牌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和成效。比如,产品实物质量不断提升,原材料、重大装备等领域部分产品质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质量咨询和诊断工作不断加强,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城市轨道交通装备第三方认证有序推进。同时,通过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的工作机制,在全行业树立了一大批品牌培育示范企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有了明显提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许召元认为,《中国制造2025》会促进一部分企业转型升级,会拓展目前中国制造的市场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因为容易产生严重产能过剩行业的一个普遍特征是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可以依靠价格竞争抢占市场。”许召元说,比如钢铁、水泥、玻璃,包括太能阳发电、风电等,这些产品总体来说差不多,只要价格够低就能有市场,企业就能运营,这些产品的质量和品牌不起太大的作用。
许召元认为,《中国制造2025》本质上支持的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产品的创新性强,同质化程度低,并不是光靠资金和人力支持就能有市场竞争力。因此,可以预计,即使各地存在一定程度的一哄而上的情况,但很难仅靠扶持就发展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也不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现象。
形成差异化建设格局
《中国制造2025》在推进实施的过程中,避免出现新的产能过剩,形成各地区差异化建设格局显得尤为重要。
李北光介绍说,为了避免出现新的产能过剩,在充分征求地方意见的基础上,工信部研究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我们鼓励各地根据《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搭建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集群发展的平台,避免地方政府在产业化方面过多的扶持,充分让市场发挥作用。”李北光说,分省市指南会根据全国各省市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动态的调整,对于一些重复建设的问题也会起到比较好的引导作用。
事实上,在以往的发展过程中,重复建设曾给各地带来资源浪费、建设土地浪费、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给地方和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了巨大损失。“在《中国制造2025》实施过程中,各地要避免出现同质化,形成各地区的差异化发展。”乔标认为,各地要加强研究,找准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在“特色”和“优势”上做足文章,着力打造出几个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优势行业来,推动《中国制造2025》更好地科学落地。
比如,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是湖南的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目前液压件等关键零部件仍主要依赖进口,导致企业利润大量流向外资零部件供应商。下一步,就要进一步聚焦资源和政策手段,着力克服产业升级发展的瓶颈制约,推动这些优势行业真正实现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
“《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的发展,在各级政府的引导、扶持下,会促进国家层面的战略领域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大力提升国家在十大产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从根本上扭转原来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李北光表示,中国愿与全球领先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愿意积极参与全球产业技术和产品水平的提升,共同建设良好的产业生态体系,实现共赢。
中国制造靠什么实现“弯道超车”?
◎ 依靠十年的努力,如不出现重大事件,到2025年中国将跨入全球制造业第二方阵,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强国。
◎ 到2049年,中国争取进入制造业的第一方阵,也就是综合实力要接近甚至和美国并驾齐驱,在制造业主要领域成为创新的引领者,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位置,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最坚实的产业基础。
《中国制造2025》提出,到2025年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这相当于什么位置?中国制造现在的世界排名又是第几?
“在世界制造业排名中,中国现在处于第三方阵,与第二方阵有较大差距,但在第三方阵中又遥遥领先。据中国工程院预测分析,到2025年中国将跨入第二方阵,即世界制造强国的行列。”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屈贤明回答说。
第三方阵的“领头羊”
据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装备工业研究所所长左世全介绍,《中国制造2025》出台前,2013年至2014年,工信部联合中国工程院、国家质检总局联合组织开展了“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重大咨询研究项目,有100多位院士专家参与了研究工作。研究报告为评价各国制造业综合发展水平,构建了由规模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持续发展等4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构成的制造业评价体系,将全球主要制造业国家分为三大阵营。
“我们用这18项指标对美国、德国、日本、中国、韩国、法国、英国、巴西、印度九国的制造业进行了综合定量评价。结论是:美国综合实力遥遥领先,属于第一方阵;德国、日本紧随其后,属于第二方阵;中国、韩国、法国、英国处于第三方阵,中国在第三方阵中遥遥领先。”屈贤明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许召元介绍说,根据18个指标计算的各国综合指数显示,2012年美国的综合指数是156,日本和德国分别是121和111,中国是81。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到2016年,中国指数已达到90左右。
许召元表示,制造强国不是一个简单的指标,但有几个基本特征,就是规模够大,制造水平高,创新能力强,处于全球价值链的较高端地位。目前我国在制造业规模上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与第一和第二方阵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在质量效益方面,我国制造业拥有的知名品牌较少,劳动生产率低,销售利润率也较低;而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我国的研发创新能力近年有很大提高,但与美、日、德等国仍有较大差距。
“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大而不强’,具体体现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基础薄弱、质量效益不高、信息化水平不高等五方面。”左世全说。
十年跨入第二方阵
屈贤明表示,中国工程院预测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综合指数约为120,接近日本、德国2014年的水平,迈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
“依靠十年的努力,如不出现重大事件,到2025年中国将跨入全球制造业第二方阵。我们分析预计,那时中国制造创新能力薄弱、基础能力薄弱、质量效益差等问题将基本解决,一批重要产业如通信设备、轨道交通装备、发电和输变电装备、家用电器、平板显示、工程机械等有望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一大批产业将达到或十分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屈贤明说。
“2025年,中国要从目前的第三方阵迈入第二方阵,但还是第二方阵的较低水平。”许召元坦言,到时日、德制造业也会迈进一大步。但日、德毕竟已经过了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和这两国之间的差距会明显缩小。
第二方阵并非《中国制造2025》的最终目标。《中国制造2025》还对2035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中国制造业设立了远期目标: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全面实现工业化;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许召元认为,这就是说到2035年,中国制造争取进入第二方阵的领军位置,和日本并驾齐驱,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强国。到2049年,中国争取进入制造业的第一方阵,也就是综合实力要接近甚至和美国并驾齐驱,在制造业主要领域成为创新的引领者,占据全球价值链的高端位置,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最坚实的产业基础。
“2035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远期目标和2025是接续关系,是从追赶、并跑然后到领跑的关系。”左世全说。
发挥中国制造的独特优势
目前仍远远落后于美、日、德等国的中国制造,靠什么实现“弯道超车”?屈贤明列出了五条理由:第一,中国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中国家的强烈需求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第二,中国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世界最完善的产业体系;第三,中国企业普遍有危机感,转型升级的愿望非常强烈;第四,中国政府制定了正确的战略和路线,着力解决存在的短板;第五,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建设制造强国的需求相结合,给中国后来居上、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良好机遇。
据许召元介绍,中国已经是全球制造业规模最大的国家,2015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达3.16万亿美元,比排名第二的美国增加值高出45.6%。“中国制造业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中国制造已经形成门类最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体系,具备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基础条件。”屈贤明说。
屈贤明坦言,对于2025年中国制造迈向世界强国之路,最担忧的是两个问题,一是产品质量差的问题能否根治,二是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薄弱的问题能否彻底改观。
许召元也表示,与美、日、德等制造强国相比,中国制造存在不少短板,特别是在关键零部件和基础材料方面差距明显,不少行业的关键技术仍然掌握在这些发达国家手中,而这些关键性、基础性的材料和工艺需要依靠时间的积累、经验的积淀,很难短期内突破。
“要赶超发达国家,中国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许召元分析说,一是产业门类齐全,企业配套好,这是中国企业相对于发达国家的最重要优势。近年来很多赴海外投资的企业都发现,国外虽然直接成本低,但很多配套不完善,综合成本还是国内有优势。二是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方面有较强的规模优势,而大数据是今后制造业发展的最宝贵资源之一。例如,目前世界前十个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基本是美国和中国公司,在这方面中国已经超越了日本和德国。三是在创新方面,中国拥有人才数量的优势,如果在教育质量和创新体制机制方面进一步完善,将成为中国追赶的另一个重要优势。
左世全表示,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机遇,我国以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为代表的IT企业在创新应用等方面与国际领军企业差距较小,部分领域甚至是并跑。同时,通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等五大工程的实施,以及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全面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