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重磅发布“人才新政30条” !致力打造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生态环境”……
市、区财政年投近2亿专项资金
院士最高可获600万补贴
大专毕业生、技师能落户汕头
硕士、博士等人才住房有补贴
……
近日,汕头市委出台的《关于我市加快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汕头实现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提供了深度政策支持。
《意见》共6方面30款,涵盖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评价、举荐等全流程,覆盖了院士和外国专家等高端人才、优秀企业家和青年英才等优秀人才、能工巧匠和非遗传承人等技能人才、创新创业人才以及高校毕业生等人才群体,致力于全方位打造最优的“人才生态环境”。
关键词1
人才发展专项资金
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意见》对市、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都有明确规定。“市一级每年至少要投入1个亿,六区一县每年至少投入1000万,像金平、龙湖等实际远远不止,所以保守估计每年人才工作预算近两个亿。”
除了财政投入力度大,《意见》更强调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像企业如果以每年100万元薪酬引进一位院士,财政也会等额向院士提供每年100万元的生活补助,此举可以大大激发企业引进高端人才的积极性。”该负责人解释。《意见》还改进了对人才的资助方式,“许多项目都以直接向人才提供生活补助的方式实施,比如向两院院士提供最高500万元生活补助和100万元购房补贴,让人才的获得感更强。”
关键词2
提供专项资金补助
着眼推动汕头产业转型升级,《意见》密切关注创新驱动的核心要素,促进高端人才与优质项目、优质产业高度融合。“对引进国内外著名高校来汕合作办学的,最高提供5000万元专项资金补助,对引进、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最高也提供5000万元专项资金补助,可以说在引进优质创新资源上力度空前。”该负责人表示。作为省委、省政府赋予汕头经济特区新时期的重要任务,汕头正紧锣密鼓筹建省实验室,而落实研究团队、吸引高端人才入驻正是当前最重要的一项工作。该负责人介绍,“此次出台的《意见》适逢其时,将为实验室选人用人留人提供重要的激励政策。”
此外,《意见》还明确支持华侨试验区创建省级人才发展改革试验区,复制自贸区和粤港澳人才合作示范区人才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设立院士专家企业工作站,对制造类企业新建博士后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提高建站补助;区县卫生、农林水利事业单位可以采取直接面试的方式公开招聘等,全力服务地方产业发展需求。
关键词3
优化人才培育体系
既重引进也重培育。《意见》在优化人才培育体系上也推出一系列高含金量的“政策点”,如对培养的院士提供引进院士同等扶持条件;选送上市公司、高成长性中小企业等负责人到国内外学习培训;资助优秀青年人才到海内外一流大学、研究机构进行项目研究、开展合作研究等。
《意见》对支持汕大、广以学院等在汕高校做大做强上也有明确指向,实施“韩江学者”培养计划,为获得国家和省基金资助的课题组主要成员提供每年最多200万元的生活补助,遴选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地方挂职,还鼓励本地高校面向企业开放实验室、公共技术平台,支持校地共建大学生创业园,鼓励汕高校校城融合发展等。
关键词4
柔性引才“落地”
此外,《意见》在引才用人机制体制上也有“亮眼”突破。如对与引进单位建立合作且来汕工作累计不少于30日的专家就提供生活补助,柔性引才终于“落地”;鼓励人才举荐,如对成功引进培养1名全职院士的举荐人或用人单位给予100万元引才补助;打破“一评定终身”,进一步完善人才项目评审巡察机制、入选人才退出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等。
关键词5
强化人才待遇服务
作为引才留才的关键因素,《意见》还在强化待遇和服务的基础上,推出汕头人才“金凤卡”,切实解决各类人才入户、就医、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实际需求;打造人才公共服务智慧平台,逐步实现人才综合服务事项办理“零跑腿”,营造具有比较优势的生活环境。
记者还注意到,为了吸引更多潮籍人才回汕创业,《意见》规定大专毕业生、技师就能落户汕头;住房补贴方面,全日制硕士、高级技师每人2.4万元,博士和高级职称的每人4.8万元,属制造类企业引进的硕士和博士补贴翻番。
这么给力的新政
你有没有一点点心动?
什么都不说了
我去汕头了
时评
“抢人才”与“造环境”
□明白
人才是第一资源!近日,汕头市委适时推出《关于我市加快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全国各地正在纷纷上演“抢人”大战的背景下,新鲜出炉的“汕头版人才新政”,究竟会向外界释放出什么样的信号?
或许,不少人首先会把目光聚焦于财政投入。当然,每年近两个亿的人才工作预算,对汕头而言已经力度空前,背后显而易见的是市委、市政府求贤若渴的强烈态度和对招才引智的满满诚意。然而,对比一些城市动辄几十亿的“重磅炸弹”,物质激励显然不是我们的强项。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市委书记方利旭在多次会议上都和大家分析过,“人才政策一定要有针对性,因为真正的人才,不是光靠钱或者只解决住房、待遇、家属安置、子女教育就能吸引过来的”。那么,不靠物质激励靠什么?方书记也有答案:“要建设更具活力的人才生态环境,让人才在这里奋斗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事业能出彩!”
诚哉斯言!今时今日,“人才就是核心竞争力”早已成为社会共识,有鉴于此,各地“抢人”很合理,人才流动也很正常。然而,因为是“抢”,一些城市在人才引进上不惜成本,各种待遇承诺层层加码,这种互相攀比的趋势其实对“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有害无益。对一个地方来说,引进人才最重要的是让其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业绩,如果没有对应事业平台的提供、没有创新创业生态的营造,只是担了一个人才引进的虚名而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这样的“人才引进”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说,“抢人才”与“造环境”是相辅相成的,抢人才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造环境,造好了环境才能更有底气地抢人才。而细读“汕头人才30条”,其间最亮眼的恰是对“人才生态环境”的着力营造。许多“政策点”的设计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细腻如在中心市区建设“高层次人才俱乐部”,就是为人才感受区域产业氛围、建立产业朋友圈搭建平台,更为技术成果、资本信息和人才资源之间的互动整合开辟通道。这样的暖心细节在“汕头人才30条”的政策设计中处处可见,而这样的政策导向显然也是“人才生态环境”的题中之义。
成功的地方肯定也是人才荟萃的地方。我们期待,当未来的汕头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产业体系建设成型、资源要素形成汇聚、宜居宜业条件更好,形成了与省域副中心城市更匹配的虹吸能力、辐射能力时,让人才在汕头“奋斗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事业能出彩”的美丽图景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吧。